close
html模版154年後再相遇!曾被宣佈絕跡 如今她又現身上海
身披帶有金屬光澤的深栗色羽衣,彎刀般的鳥喙在淺水蘆葦叢中覓食……2017年5月19日,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例行水鳥調查中,發現兩隻“稀客”——一度被宣佈為在中國絕跡的彩鹮。此次發現是上海崇明東灘首次記錄到該種鳥類。

攝影:陳婷媛

彩鹮,為國傢二級保護鳥類,主要棲息在溫暖的河湖及沼澤附近,有時也會到稻田中活動。該鳥種在國外有一定的分佈范圍,但在中國數量稀少,甚至比它的近親——國傢一級保護動物朱鹮還少。僅1863年有關專著中有彩鹮在上海及附近地區出現的相關記錄。

攝影:袁利榮

彩鹮在中國的數量不多,分佈地區也十分狹窄。由於它們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沼澤的不斷消失和河湖面積的日漸縮減,加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終於,人們再也找不到彩鹮那美麗的身姿。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一度宣佈彩鹮在中國絕跡。

攝影:袁利榮

這是相隔154年來再次在上海地區發現彩鹮。這次發現的彩鹮位於保護區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示范區域內。此次,彩鹮在崇明被記錄,也說明東灘濕地修復成效凸顯。

圖片說明:上海崇明東灘是一處候鳥棲息地。

你知道嗎?

自二十世紀初至今,上海市有記錄的鳥類共476種。

近年來,隨著上海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麻雀、白頭鵯、烏鶇、珠頸斑鳩等留鳥越來越容易被市民觀察到,一些從未在上海歷史上出現過的鳥種也不斷刷新上海鳥類調查記錄。近兩年上海地區鳥類新記錄就有12種。

這些年,她們也都到訪瞭上海!

暗綠背鸕鶿(lú cí)於2016年1月11日在橫沙島被記錄到。(攝影:小草)

藍鹀(wú)於2016年5月29日被觀鳥愛好者在南匯東灘發現,這是上海的首個藍鹀記錄。本次發現的藍鹀為一隻雄鳥,體羽藍灰色,腹部、臀及尾外緣白色。

上海離其自然分佈區遠,生境也完全不似,本次在上海觀察到的藍鹀,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觀察研究。(攝影:趙海明)

鴉嘴卷尾於2016年10月11日被發現於南匯東灘,是上海鳥類新記錄。這種卷尾形似遷徙季節在上海地區常見的黑卷尾,但其喙更厚實,背部羽色金屬光澤強烈,尾部開叉相對較淺。根據其腹羽的白色羽端看,這是一隻今年出生的鳥。

鴉嘴卷尾很少遷徙,在分佈區相當本地化,此次發現的幼年個體可能是繁殖後遊蕩至此,屬於迷鳥。(攝影:羅欣)

棕腹大仙鶲(wēng)於2016年5月4日在南匯東灘被發現,為上海鳥類新記錄。棕腹大仙鶲在自然分佈區屬於留鳥,通常不做遠距離遷徙,在上海出現的這隻棕腹大仙鶲應當為迷鳥,其是否有規律性的遷徙行為有待進一步觀察。(攝影:李玫)

當然,最令人興奮的,還是這次我們發現的瀕危鳥類——彩鹮啦!

隨著我國環境保護力度逐步加強,河湖及濕地保護逐漸好轉,2009年來,我國多地逐漸發現彩鹮蹤跡。而今年初雲南昆明滇池發現10隻彩鹮,表明彩鹮正逐漸回到我國棲息。

而彩鹮回歸的消息,連國傢林業局也被驚動瞭!

一起來看看網友在雲南拍攝的彩鹮的眾多美圖吧!

相關鏈接DISCOVERY

彩鹮(學名:Plegadis falcinellus),鹮科彩鹮屬的鳥類。體長48-66厘米,翼展80-95厘米,體重485-580克,是深栗色帶閃光的鹮,上體具綠色及紫色光澤;虹膜褐色;嘴近黑色;腳綠褐色;臉部裸露,裸皮及眼圈鉛色;頸、上背、肩和最內側翼上覆羽色深。頭部除面部裸出外皆被羽,體羽大部為青銅栗色。叫聲是帶鼻音的咕噥聲,於巢區發出咩咩及咕咕的叫聲。

彩鹮主要棲息在溫暖的河湖及沼澤附近,有時也會到稻田中活動活動。它們性喜群居,而且經常與其他的一些鹮類、鷺類集聚在一起活動。主要以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蝦、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彩鹮繁殖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差異,通常在春季成群營巢,每窩產卵3-5枚。

彩鹮分佈於歐洲南部、亞洲、非洲、美洲中部,包括中國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地。

來源:東方網 綜合綠色上海、春城晚報、央視、@國傢林業局官方微博等

部分資料供稿: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上海野生動植物保護網

圖片綜合自網絡

相關新聞:滬上鳥類“新訪客”漸多“貴客、稀客”頻到訪


身披帶有金屬光澤的深栗色羽衣,彎刀般的鳥喙在淺水蘆葦叢中覓食……2017年5月19日,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例行水鳥調查中,發現兩隻“稀客”——一度被宣佈為在中國絕跡的彩鹮。此次發現是上海崇明東灘首次記錄到該種鳥類。

攝影:陳婷媛

彩鹮,為國傢二級保護鳥類,主要棲息在溫暖的河湖及沼澤附近,有時也會到稻田中活動。該鳥種在國外有一定的分佈范圍,但在中國數量稀少,甚至比它的近親——國傢一級保護動物朱鹮還少。僅1863年有關專著中有彩鹮在上海及附近地區出現的相關記錄。

攝影:袁利榮

彩鹮在中國的數量不多,分佈地區也十分狹窄。由於它們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沼澤的不斷消失和河湖面積的日漸縮減,加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終於,人們再也找不到彩鹮那美麗的身姿。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一度宣佈彩鹮在中國絕跡。

攝影:袁利榮

這是相隔154年來再次在上海地區發現彩鹮。這次發現的彩鹮位於保護區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示范區域內。此次,彩鹮在崇明被記錄,也說明東灘濕地修復成效凸顯。

圖片說明:上海登記公司行號崇明東灘是一處候鳥棲息地。

你知道嗎?

自二十世紀初至今,上海市有記錄的鳥類共476種。

近年來,隨著上海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麻雀、白頭鵯、烏鶇、珠頸斑鳩等留鳥越來越容易被市民觀察到,一些從未在上海歷史上出現過的鳥種也不斷刷新上海鳥類調查記錄。近兩年上海地區鳥類新記錄就有12種。

這些年,她們也都到訪瞭上海!

暗綠背鸕鶿(lú cí)於2016年1月11日在橫沙島被記錄到。(攝影:小草)

藍鹀(wú)於2016年5月29日被觀鳥愛好者在南匯東灘發現,這是上海的首個藍鹀記錄。本次發現的藍鹀為一隻雄鳥,體羽藍灰色,腹部、臀及尾外緣白色。

上海離其自然分佈區遠,生境也完全不似,本次在上海觀察到的藍鹀,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觀察研究。(攝影:趙海明)

鴉嘴卷尾於2016年10月11日被發現於南匯東灘,是上海鳥類新記錄。這種卷尾形似遷徙季節在上海地區常見的黑卷尾,但其喙更厚實,背部羽色金屬光澤強烈,尾部開叉相對較淺。根據其腹羽的白色羽端看,這是一隻今年出生的鳥。

鴉嘴卷尾很少遷徙,在分佈區相當本地化,此次發現的幼年個體可能是繁殖後遊蕩至此,屬於迷鳥。(攝影:羅欣)

棕腹大仙鶲(wēng)於2016年5月4日在南匯東灘被發現,為上海鳥類新記錄。棕腹大仙鶲在自然分佈區屬於留鳥,通常不做遠距離遷徙,在上海出現的這隻棕腹大仙鶲應當為迷鳥,其是否有規律性的遷徙行為有待進一步觀察。(攝影:李玫)

當然,最令人興奮的,還是這次我們發現的瀕危鳥類——彩鹮啦!

隨著我國環境保護力度逐步加強,河湖及濕地保護逐漸好轉,2009年來,我國多地逐漸發現彩鹮蹤跡。而今年初雲南昆明滇池發現10隻彩鹮,表明彩鹮正逐漸回到我國棲息。

而彩鹮回歸的消息,連國傢林業局也被驚動瞭!

一起來看看網友在雲南拍攝的彩鹮的眾多美圖吧!

相關鏈接DISCOVERY

彩鹮(學名:Plegadis falcinellus),鹮科彩鹮屬的鳥類。體長48-66厘米,翼展80-95厘米,體重485-580克,是深栗色帶閃光的鹮,上體具綠色及紫色光澤;虹膜褐色;嘴近黑色;腳綠褐色;臉部裸露,裸皮及眼圈鉛色;頸、上背、肩和最內側翼上覆羽色深。頭部除面部裸出外皆被羽,體羽大部為青銅栗色。叫聲是帶鼻音的咕噥聲,於巢區發出咩咩及咕咕的叫聲。

彩鹮主要棲息在溫暖的河湖及沼澤附近,有時也會到稻田中活動活動。它們性喜群居,而且經常與其他的一些鹮類、鷺類集聚在一起活動。主要以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蝦、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彩鹮繁殖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差異,通常在春季成群營巢,每窩產卵3-5枚。

彩鹮分佈於歐洲南部、亞洲、非洲、美洲中部,包括中國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地。

來源:東方網 綜合綠色上海、台中行號申請春城晚報、央視、@國傢林業局官方微博等

部分資料供稿: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上海野生動植物保護網

圖片綜合台中申請有限公司費用自網絡

相關新聞:滬上鳥類“新訪客”漸多“貴客、稀客”頻到訪



  • 南通籍院士獻計傢鄉建設“中央創新區”
  • 免費健康檢查站 亞洲大學大博會人氣高
  • What?正宗端午這麼過? ——望京新世界真是讓我長見識
  •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k846e9f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